南方冬至日的餐桌上,离不开汤圆的身影。我的家乡泉州,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有吃汤圆的习俗。对于重视讨口彩的闽南人来说,汤圆所拥有的形象的名称、圆润的外观及香甜的味道,无疑都能使人们吃在嘴里,甜在心头。
“家家捣米做汤圆,知是明朝冬至天”。印象中,小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,尤其是快到冬至时,屋子外面的风有如利刃拂面,脸上手上都似小刀子割着一般,手脚都被冻出了小口子。冬至前一天,还是小孩儿的我们已经开始期盼着暖暖的汤圆了。
记忆里,母亲会提前准备好,先是把糯米浸泡在一个木桶里,等糯米浸发以后,再用小石磨磨成雪白的米汤水。接着用一块细纱布做成袋子,装满灶膛里的草木灰,放在刚磨成的米汤水上,把水分吸干净,剩下的就是雪白而细腻的糯米粉泥。冬至当天,母亲拿来一个竹扁,把糯米粉泥放在竹扁中,先是捏成长长的一条,再截成几小段,便开始搓汤圆了。搓汤圆也是有讲究的,母亲教我们拿起一小段糯米泥放在双手掌心中,慢慢地均匀地沿着同一个方向用力。有时候我们还会比赛谁搓得好,搓得快,在欢笑声中,一个个白白嫩嫩、圆圆滚滚的汤圆就搓好了,围着圆圆的竹编一圈圈排排列着,看得我们小孩儿乐开了花。
此时,灶膛的柴火烧得仿佛天边的晚霞,照得我们的脸火红发烫,锅里的水翻滚着,热气腾腾。母亲把汤圆一个接一个地放入锅里,汤圆在开水中打着滚,上下翻腾着。大约十多分钟,汤圆浮在水面上,不再下沉,就可以捞出来食用了。
母亲舀出第一碗汤圆,首先用来祭祀祖先。我们站在旁边,跺着脚,搓着双手,等得口水都快流出来。敬神祭祖过后,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,开始品尝美味的汤圆。白白嫩嫩的汤圆冒着白气,加入晶莹透亮的白糖,轻咬一口,细腻劲道,口感香糯,馥郁的香味缠绕在唇齿之间。一家人的欢声笑语,消弭了冬天的寒冷,只剩下一室的温馨。
长大以后,工作成家,忙忙碌碌,冬至的记忆被尘封在岁月的褶皱里。今年冬至日那天,突然很想吃汤圆,于是到超市挑选了各种口味、色彩缤纷的汤圆,然而煮出来的却怎么都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。原来在我的心里,还是最珍惜怀念小时候吃汤圆的情景,怀念母亲的汤圆,怀念一家人其乐融融搓汤圆的日子啊!